盲山观后感

来源:网络推荐 时间:2018-02-14 23:38

盲山观后感

  盲山观后感(一):

  《盲山》观后感

  很多年前就听过《盲山》这部电影,在国外拿了大奖,导演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是由于对此类题材电影不是很感冒,加上自己身边也发生过同类型的事情,因此主观的认为这部电影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也一向没有把这部电影找出来看看。上学期在学校上影视名作欣赏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心中的震撼还是相当大的,冷静下来想想,似乎有一些异样的感觉。

  看过《盲山》的人,大部分都会义愤填膺的批判和指责那些买卖人口的人。我想说的是,对于电影中利用假老乡关联将女主角卖到山里去的老板,我们能够对他千刀万剐,不用可怜半分。但是,对于从老板手里花巨资(7000块钱对于一个山村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把女主角买下来的山中农夫,我们是不是能够多一些明白呢。我绝对不是鼓励买卖人口,只是期望能够站在农夫的立场上为他们说一两句话。[由整理]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句话一向都是用来形容比我们更强的人,很少有人会联想到那些比我们还要弱的人。想起了一个故事:新中国建立后,一位老将军回到了他以前奋战过多年的山区,寻找他当年的房东大娘。当他花费很大的精力最后找到了房东大娘,拉着她的手说明来意时。已经双目失明的大娘说了一句:“是不是又要打仗了,想起我们山里人了?”听了大娘的话,老将军的眼睛顿时涌出了泪水。看到这个故事,我也是被震撼了一下。确实,当年我们依靠他们山里人打下了江山,但是我们在建立自己的国家后又迅速的将他们给忘了。建国六十年,全国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蓬勃发展着,而山里,个性是偏远山区,却还是生活在解放前的那样一种状况。千万不好说他们不思进取,懒于奋进。他们当年愿意为了那虚无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跟着一群与自己完全不一样世界的知识分子干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难道会不愿意为了更实际的,更让自己受到真正实惠的经济和生活状况而奋斗?是我们给他们的帮忙和关心太少了。我们把国家建设的重点都放到了大中小城市上去了,我们连农村都顾不上,更何必是那些看又看不到,去又去不了的山区呢!我们的行为虽然还用不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形容,但是说忘恩负义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再回到电影上来吧!电影中的,山区农夫和他的家人花了7000块钱从那个杀千刀的老板手里买来了被拐骗的白雪梅作老婆,这是他的罪恶,但似乎这个罪恶又是他不得不背负的。村里的女娃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少了,而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他不得不这样做。有人会说,他为什么不请托媒妁之人为他说一门亲事呢,非要用买的。我们能够想想,在那样的一个家庭及周边生存环境下,会不会有女性选取来呢?我们似乎真的不能指责男主角,他本性善良,勤劳愿干,只是他没法选取自己的出生,他没法选取他所要生存的环境。在那样一个想出去都要坐大半天的汽车的山里,整个村庄只有一个似乎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老师,我们还能对他有什么更高的道德和品行要求呢。而且我们能够看到,在将白雪梅买回来以后,男主角并没有立刻对其施暴,应对白雪梅的自然反应——辱骂和反抗也没有暴怒而起。而是给她时刻,让她自己明白自己的处境。至于之后对白雪梅的施暴,是在村里其他男性的怂恿和讽刺下才进行的,而且这也是必然的,这是他买回白雪梅的最基本的目的。我们还能够看到,当男主角企图强暴白雪梅,遭到白雪梅剧烈反抗未果后,他没有先暴打白雪梅一顿,再对其进行侵犯的“礼貌人”的举动,而是自己虽不甘却也不忍地退了出

  来。而后才在父母的指责和“帮忙”下再次对白雪梅进行侵犯。在对白雪梅进行侵犯之前,我们苏沪还能感觉到男主角对她的淡淡的爱,虽然这种爱是被爱者白雪梅极端厌恶和恶心的。而男主角在之后的生活中对白雪梅的打骂,这是男性“赏花——摘花——毁花”心理的必经过程,只是凭借对自己妻子的强大的爱,绝大部分男性会主动放下最后毁花的过程。而在电影中,男主角对白雪梅只有淡淡的爱,这种淡淡的爱是难以抵挡大男子主义的,个性是在那封闭的山区里,从小就受到男权主义深度影响的男主角的心里。

  我们就应为白雪梅最后逃出山村感到庆幸,我们也就应为男主角花了7000块钱买回来了一个孩子而庆幸。我们能够哀男女主角的不幸,但是我们似乎不就应怒他们的不争。我们不能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下批评和指责在一个我们从未体验过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的错误,就像我们不能随意否定历史人物的举动一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处其境,不批其人。

  盲山观后感(二):

  阅报纸的社会版,常常会在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中看到诸如“女大学生遭诱拐”之类的新闻,我们只当它是生活的边角料,用来存为经验主义的教条,告诫自己,告诫孩子,不好轻易坚信别人。它的社会效应充其量如此,对于事件本身并不具任何好处。

  是的,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一点也不新鲜,我们司空见惯,却也视而不见。有人说李杨的电影《盲山》根本就是一出法制在线,其实这部电影讲述的“女大学生被拐卖”这个故事的确有太多社会借鉴的成分,但它的好处在于,它是放大的,它是以一整个大荧幕的苦难来让人们正视的。

  看《盲山》的过程,从愤怒到失语,最终觉得一切的情绪都是枉然,正因它的“盲”,“盲”的那么全面,“盲”的那么彻底。

  记得从前在《那山那人那狗》里看到的大山是苍翠的绿色,它纵然沉默无言亦是生机勃勃,山歌嘹亮,民风朴素,满目都是实实在在的顶天立地,就宛如我们在黄金周从城市奔赴边远的山区,我们感叹风景秀丽,感叹溪水潺潺,感叹乡民的朴实,浮光掠影地走了一圈,回到城市里过安逸的生活,然后不断遥想乡村的完美。

  然而在电影《盲山》里,依然是高山流水,依然是远离市嚣的村民,依然有城市难得见闻的羊群和山歌,朴实依然在,但它不再发光,它竟然是恶臭的,朴实延伸而来的“盲”成了所有罪责最有力的借口,它背离我们的法律,背离道德,背离人性,但它用“盲”承担了所有的不义,如果说“无知者无罪”,那这“盲”难道该获得我们的原谅?

  《盲山》里,被拐卖到陕北山区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所遭遇到的一切是社会新闻的细节化,我能够想象那些被拐卖的女子被强奸、强迫生子、与外界一生隔离的状态,但却不曾想过她们在这过程中挣扎的种种,不曾想过“事件”之外那些人的一切态度。李杨做了一只无功无过的显微镜般的主角,他的任务就是将渗透在这拐卖事件中人们丝丝缕缕的行为呈此刻世人的眼前,他要用村民的“盲”来比较所谓有知者的“盲”,无疑,是一次令观者尴尬的提醒。

  女大学生白雪梅被用七千块的价格买下,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了交易的物品,她的“丈夫”在老父老母的呵斥和帮手下强奸了“老婆”,同样作为女生,“丈夫”的老母亲只会对这个女孩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女生家嫁谁不是嫁,你给我儿子做媳妇,不会亏待你的……”,我不确定这个母亲有多少恶,她成为帮凶大部分的成分可能只是觉得七千块不能白花,只是觉得儿子需要传宗接代。你愤怒,你憎恨,但是无用,这种大山深处的原始与无知,是让愤怒都显得无力的。仿佛你对着一个失聪者大吼大叫,而对方只见你嘴唇的蠕动,却丝毫也无法接收到你想表达的一切。

  除了白雪梅的“丈夫”一家,还有那道貌岸然的小叔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表面来行无耻之实;村委会主任对白雪梅的求救置若罔闻;邮递员这厢拿了雪梅殷切递出饱含期望的求救信,那厢就把信交到她的“丈夫”手里;村民们对这个被买来的“老婆”也只是不断夸奖雪梅的“丈夫”艳福不浅;这种原始的生存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一面带来朴实,一面也带来因无知愚昧而导致的野蛮与恶。而更令人无言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恶理所当然地认可,而并不视其为恶。这是大山内人们的“盲”,是被高山阻隔的,与外界道德和法律认知的背离。

  然而令人难过的是,山外的世界竟也是难堪的,而这种难堪却又那么真实地存活在我们的周围。

  白雪梅曾有两次翻越大山逃到公路上,第一次在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公路上正因三块钱的车费而遭到司机的拒载,让她被“丈夫”抓了回去;她自此明白逃出去需要钱,于是用自己的身体跟小卖部老板讨价还价,最终以四十块成交,她揣着这钱最后买了二十块的车票乘上了长途汽车,眼见着就要脱离黑暗,却看见“丈夫”一行人在车门外,她泣不成声地恳求司机千万别开车门,然而司机、卖票员以及全车的乘客,就这么眼睁睁地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并且心安理得地看着雪梅被他的“丈夫”带走。

  跟大山深处的“盲”比起来,这种山外的“盲”还要让人觉得可怕。它摆脱了原始、摆脱了愚昧、摆脱了无知、摆脱了隔绝,却更生冷,更凛冽,宛如一把尖刀般不留余地。一切未伸出援手的观者,其实在这罪恶里又何尝不是扮演着帮凶的主角,纵然没有做什么,但这无为比行凶还让人憎恶。

  白雪梅最终在一个小学生的帮忙下与外界取得联系,得到警察的解救,她最后带着一场噩梦般的经历和父亲一齐离开沉默无言的苍山,这样的结局几乎就是报纸新闻的格式,警察是她们苦难的“救世主”。

  然而我知晓,《盲山》在嘎纳放映时是有着另一个迥然不一样的结局:“丈夫”的母亲以死要挟,村民暴动,以至于警察不得不停车离开,让女孩的父亲留下,虽然警察说必须会回来营救,但第二天当女孩的父亲要带女孩离开时被男生们抓住,并遭到殴打,女孩情急之下拿刀把男生砍了。然后黑屏,电影结束,这个结局更黑暗更绝望,然而我却更愿意坚信它是真的,更坚信这座高大的“盲山”也许是无法翻越的。

  我们国内可见的是一个安全的,贴合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版本,就像电影里省委领导来大山视察,却早早知会村委会。听一听村委会的广播里是怎样喊的吧:“谁要是败坏了咱们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我们绝不会对他手软。”因此领导还没到来,被拐卖的妇女们就被藏了起来,领导们看到的是一个民风纯朴,风景如画的和谐山村,于是满意地离开。他们要的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一个被制造出的真相,它欣欣向荣,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深刻更刺骨的“盲”?

  也许,社会罪恶的制造者从来不是个人,也从来不是小团体,它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罪恶,是直接实施者,装聋作哑者以及我们这些视而不见的观者们共同的罪恶。

  这种无法翻越的“盲”是眼盲,是法盲,是文盲,更是心盲。

  《盲山》就是讲一部中国八十年代初贩卖人口的社会问题。正处於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年代,女大学生毕业后急於四处找工作帮补穷困的家庭。不料却成为人口贩子的目标,谎称招入中药公司,佯装上山与农民商谈中药生意时,7000元人民币留下女大学生白雪梅。接著电影进一步生动地展现了白雪梅与农民们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与阻挠的过程。

  用“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来形容,也许有些过高荣誉,正因前面《色戒》珠玉在前,实在难以超越。但说它排进前五,就应绝对没有问题。电影的力量来源于它的真实,导演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向大家呈现出这样一部现实意味的影片,是最明智的选取。

  “盲”,很容易让人第一个想到“盲人”,但是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大脑完全被瞎的村民。买回来的老婆还那么理直气壮,还说娶媳妇都得花钱,城里人花钱更多,他们好像以为全天下的老婆都必定是用金钱买来的。用7000块换来一个大学生,还是很值的。整个电影就是讲述这样一个被拐卖到闭塞山村并企图逃脱的女孩的悲惨命运。整部电影都在陕北真实的农村实景拍摄,全片真实的还原故事环境,让我们觉得那就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社会,影片里没有出现一样家用电器,连手电筒都没有,家里面也丝毫没有一点“电”的存在。好像那样的一个地方,就是这个世界的“盲点”,即便是电影开头字幕告诉我们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是这个时刻概念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换成“21世纪初期”它在中国一样存在。因此也不用为片中看是那么多的穿帮而嘘气。

  村民“盲”,村政府“盲”,那个大山里好像之前只有一个老师有点高中文化,也只有他有过走出去的渴望,可现实的环境让他无法逃脱,他尝试了多次失败,没有任何人能够帮他。因此,他是最能明白她的感受,不仅仅仅只是想逃出去那么简单,那是他们对外面完美生活的向往。最后,他走了,我以为最终他会回来救女孩,正因她好像是那一刻唯一的期望所在。结果他一去不返,再也没有出现,试想如果真是他最后带领警察来解救了她们,他们会在一齐吗?他们回相爱的走下去吗?我觉得不会。他们在特定的环境逼迫下,纵然走在了一齐,但那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当时唯一的选取,如果他们一齐走出去了,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他们还是会继续最原始的冲动吗?我不知道。。。

  电影中有三处,对我的感受个性强烈,一是她第二次逃走,换来了40块钱,上了公路,上了汽车,真的以为她这次就成功了,心里也是那样去期望的。但是也知道这样走对电影的伤害,或者说电影的味道会全部变了,心里面那样去想,是真的期望她这次能成功逃出,正因越是以后的机会就越是渺茫,但同时心里也很清楚,绝不会是这样。否则它就没有这么多期盼和赞誉的声音,自我挣扎与电影同时进行,交相辉映。

  第二处是那把菜刀出此刻镜头里时,坚信很多人看到那里,都会有那种想法,脖子就在眼前,还低着头,满脸的泡沫,绝佳的机会,但是如果那样了,后果是什么呢?她逃出去了,然后这一辈子开始另一场逃亡;或者她用另一种残酷的结果来解脱这次受难(比如因杀人而入狱等等)。还是挣扎,因电影而延续。

  第三处出现电影的最后,同被拐卖来的姐妹临到最后决定回头。她是无奈的,被迫的,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上吊的老爷子,一辈子都在狱中,已经将他的心彻底消磨得无棱无角,他已经无法再次回到以前的生活。她的姐妹也是如此,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决定认命低头,命已经无法改变。。。

  结局被大家讽刺,这样的和谐是正因在当前的和谐社会使然。字幕出来“中国公安机关一向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解救出无数被拐卖的妇女,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很是和谐。很多人争议,挖出原版的结局:“他娘躺在面包车前,公安不得以停车,然后回到村长办公室,公安就走了,说必须回来营救,女孩的爹留下,结果第二天她爹要带她走,被男生们抓住,开始打她爹,她情急之下,拿刀把男生砍了,黑屏结束……”。显然后者的落笔更震撼,更有力,也因此把电影由高潮抬升上了顶峰。我却认为第一种结局也很好,一来得以顺利透过审查,让更多的大众看到这部好电影;二来,给野蛮的,原始的,低级的现实一剂强心针,一扫整部电影的阴霾,让我们感受到望眼欲穿的阳光。

  最后要说,中国有这样的电影出现,是中国电影的福音,只是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大有期望,尽管道路重重,但是前方总有光明在指引!

  剧情附:

  一个来自四川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白雪梅,被人贩子所骗到一个山区内卖给40岁农民黄德贵做老婆,白雪梅想要回家,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觉,她坚决不肯就范。愤怒的黄德贵强奸了她,并且将她关在屋里。白雪梅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漫骂。

  白雪梅从此过上了暗无天日的性奴隶的生活。

  性格坚强的白雪梅不断寻找机会的逃跑。但是这个封闭的山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她这个外来人。他们反而还帮忙黄守贵对她严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来,当众毒打。村民们的自私和冷漠,当地官员和警察的渎职行为使她在那里孤立无援。

  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使黄家对她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初中学生李青山的帮忙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在警察的帮忙下,她最后逃出了这个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该片的导演李杨说:“我想透过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透过一个女大学生被骗子卖到山村里给老光棍当老婆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中国当今农村的现实,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畸形的尖锐复杂的人口买卖问题,对中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进行批判,对人性中的种种丑恶、贪婪,残暴、欺骗进行无情的揭露,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爱的回归和良知的回归。”

  无论是先前的《盲井》还是《盲山》,一个“盲”字,道出了当前主流社会对中国当前社会一些现状的忽略,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其实像《盲山》里边情节,只是进行了很少艺术加工的社会纪实。

  在“我”的故乡山西,就有很多的来自四川、云南一带的被欺骗来的女性被迫不得已的当了本地人的老婆。有些妇女有抗争,但是几次失败之后,尤其是生儿育女之后,也就理解了这样的现实。当然也有一些妇女由不情愿转为了自愿,正因这些被骗来的妇女一般来自贫困山区,而且在这些地区女性的地位十分的低。而在我们老家,女性的生活条件好的多,因此也有些妇女自己留下后也说了一些她们本地的女生过来。因此正如在片子中所显示的那样,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仅仅仅是一个法制的问题,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由于性别比例失调和一些社会的问题,才有了人口贩卖的土壤。《盲山》由一个典型的事件,不仅仅仅是揭露一个法律或者人权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从深层次反应了社会的内在问题。

  因此,在看完影片之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存在妇女贩卖的土壤?为什么在一个本地存在法制和政府组织的环境中那些妇女却逃脱不了?从邮递员把信件偷偷的又还给黄德贵,到村主任对白雪梅求助的应付推脱,还有那些原本善良的山民透露出的愚昧,这些绝不是简单的法制建设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就应直面这些问题,给与这些社会现实更多的关注,给与这些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让他们不再以“盲”的面目出现。

  PS:

  该片被称为“2007年最具震撼力的中国电影”,戛纳当地时刻11月20日早上11点,入围“一种关注”的中国影片《盲山》举行了首映式。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正因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的共鸣,获得了首映式上全场观众长达3分钟的掌声,这绝不是礼节性的掌声,这是所有观众对这部精彩真实的影片而回报的尊重。

  《盲山》是导演李杨的第二部作品,这部继续着第一部《盲井》真实纪录风格的电影,正因有着更宽广的视角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在当天的首映式上,这部作品使得一千多人的放映大厅座无虚席,很多晚到的观众只能坐在每排座椅最边上的加座上。

  显然,《盲山》已经真正赢得了戛纳的一种关注。

  盲山观后感(三):

  看了《盲山》,一个四川的女大学生被拐卖到陕西省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7000块,被人贩子卖了,苦苦挣扎,最后被公安解救的故事。被卖过去,买家很明确,就是要给生孩子,用几乎是强奸的方式完成。

  苦苦地寻求逃脱,给家里写信,谁知道邮递员也是本地人,她所有的信都被邮递员偷偷地返还给了她的买家。当然,没有免费的,买家也会“意思意思”邮递员,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农作物收成。那里,我要喷的是这个大环境,但凡是有那么一点点能利用职权去谋取私利的时候,小到这样一个乡村的邮递员,都没有坚守住自己的阵地,这个邮递员能得到的仅仅是一些农作物的收成。在我们一个正常人看来,这也许不是什么,可我也不知道这一点点东西对于这位邮递员又能意味着什么呢?

  还是这个女大学生,也就是被拐卖的这个女孩,最后利用人心,用心地收买了一个小孩子,用教书的方式,取得了这个小孩的信任和为她卖命,将她的信从镇上寄了出去,最后得到解救。

  但是,有另外一些更早一点被拐卖过来的女孩子,已经生了好几个孩子,当公安来解救她们的时候,她们已经不愿意走了,不是正因爱上了那里,只是,当她们在那里生儿育女并且生活了很多年后,她们已经习惯了那里,已经习惯了这些野蛮的人群,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他们······

  哦,最后差点忘了说,之因此这部片子虽然是写实或者是基本反映了我国一部分贩卖人口的犯罪状况,但是有部分网友认为这部片子就应获得必须的奖项。对于这个,我想说,其实这部片子只是反映了贩卖人口的这一个问题,至于从电影的角度或者从审美或者商业价值上来说,真的不能算是一部好片子,连入门也许都达不到,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部DV作品,有适当剪辑的DV作品,而已······

  盲山观后感(四):

  电影《盲山》观后感

  电影《盲山》讲一个被拐卖到深山的女大学生,用了很多年的时刻,数次逃跑,最终跑掉/没跑掉杀了她丈夫的故事(两个结局)。我觉得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虽然被拐卖很悲惨,这也是因果报应。既来之则安之。

  人本来就是浮萍,飘到那里在那里生根发芽。或者说正因缘分的牵扯而在某处逗留生活。我们的灵魂从高层空间掉落,早已远离了家乡。因缘投胎到某一家来,一齐生活。长大了遇到另一人结合,或许换个地方生活。都是缘聚缘散。但是对于小孩子被拐卖,就不能理解,这是正因有情执。对小孩来说,他跟你只有这点缘分,什么都不记得,在被卖的家庭生活长大,没有纠结反抗,和在亲生的家庭长大没什么区别。对大人来说,只能理解这样的事实。正因情执而痛苦一生似乎没什么必要,四处寻找也无济于事。如果有缘分,将来也会再见的。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和周围的人,父母、爱人、朋友、小孩,都一样,都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只是有些时刻长些,有些时刻短些。而这一世身边的人,未必都是原来在高层空间有缘的人。等到将来回归之时,这些缘全部都会断掉的。知道这一点,何必去执着。迟早而已,大家都要散的。

  被拐卖到深山的女学生,起因是正因她找工作轻信他人,超常了。被卖到一个愚昧的封闭的深山,丈夫还极其猥琐。她无法理解这个命运,认为自己不属于那里。为了逃跑和别人私通。最终跑掉时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或者没有跑掉时情绪崩溃杀掉了丈夫。怎样看都是业牵业,业滚业。自己罪孽深重。此生既然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就就应好好赎罪,善意地对待周围的人。以一个大学生的头脑,未必不能带着大家活出一片天地。因此古人说的逆来顺受不是没有道理的呀。当然这不是说其他人逆来顺受你就好肆意妄为的欺负别人。而是人人都善意对他人,并且人人都能坦然理解命运的惩罚。

  就像此刻网络普遍流行的穿越文,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穿越到外星,或者不知道什么世界。主人公都是理解命运并且越活越厉害了。穿越反而是他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契机。那为什么被拐卖就要不一样?

  我们投胎到世间,由于什么都不记得了。投到哪家不论贵贱不论环境都会开开心心的长大。如果记得前世记忆呢,那你到底属于哪里呢?你到底该执向那一边呢。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谢谢合作!
继续阅读
热门新闻

联系我们

客户端下载 赞助、建议、留言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最新推荐
分类信息发布网